Main Page Resume Research Publications Learn & Teach Reading List Life Links

 

Baby 1 Week

  • Knowledge

    • 新生儿特征

    • 解读新生宝宝N问

    • 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平均3.0kg左右,身长46—53cm左右,头围33—38cm。

    • 新生儿一天要睡20小时,大约有3小时是深睡不醒的。

    • 生后一周内,一般4~7天左右新生儿脐带会脱落。有时由于出生时脐带结扎过松会造成脐带脱落延迟,你也不必性急。保持脐周清洁、干燥,几天后脐带自然会脱落。

    • 正常新生儿的皮肤柔嫩,表面的角质层薄,皮层下毛细血管丰富,因此皮肤呈玫瑰红色。初生时,新生儿皮肤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胎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等组成的,具有保护皮肤、防止感染等作用。生后数小时,胎脂开始逐渐被皮肤吸收,一般不要人为地用水洗去或用纱布等东西将它擦去,如果头顶部胎脂较厚可搽一点植物油待其干燥脱落即可。有的新生儿初生时脸好像有些肿,进入这段时间,脸部水肿一般已消失。
      胎毛通常于生后一周开始脱落,给新生儿洗澡时可看到水中漂着许多细绒毛。在生后的10~15天中,全身皮肤会呈现干燥、鱼鳞状纹路,以后会脱皮。脐带一般已脱落。
      有的新生儿起初头上长有黑发,但不久就陆续脱落,这是正常的,新的头发一般迟早会长出来,这与胎毛完全不同。

    • 呼吸: 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常常在婴儿身旁,倾听小宝宝的呼吸声。一般说来,新生儿的呼吸是平稳的、有规律的,每分钟约40次左右。但新生儿的呼吸有一阵快一阵慢,甚至有稍稍停顿一下的现象。此时,也许家长就要担心了。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新生儿的呼吸可能受多种情况影响,如哭闹、活动时呼吸加快,可达每分钟80次左右。如果新生儿无口唇青紫,呼吸停顿的时间又不长,这种情况就是正常的,不必担心;如在安静状态下,新生儿的呼吸超过每分钟60次、少于20次或口唇青紫、吸吮无力、哭声微弱、呼吸困难,则提示新生儿病情危重,应及时就医。

    • 正常新生儿的皮肤呈粉红色,肢体温暖,腋温正常是36.5~37.4℃。新生儿由于体温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体温的调节能力差,体温不易保持稳定,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当新生儿从母体娩出后1~2小时内,体温下降约2.5℃,然后体温会慢慢回升至正常温度。由于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薄,汗腺发育不成熟,较成人散热快,在环境温度过高或保暖过度的情况下,加上新生儿摄入水分不足的因素就会造成新生儿体温升高。相反情况,体温则会下降。若环境温度正常、保暖适度,而体温有异常,则属病理情况,应引起家长重视。

    • 我发现宝宝的头皮有结垢,这是怎么回事啊?
      新生宝宝的头皮有时会结一层黄色粗糙的垢,它会慢慢消退,对宝宝没有什么危害。妈妈可以每天用橄榄油或烧熟冷却的其它植物油涂在宝宝结垢的地方,一小时以后,用很柔软的宝宝发刷轻轻地刷,这样垢会消除得比较快。

    • 囟门

    • 婴幼儿头发生长

    • 新生儿的口腔

    •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

    • 今早当护理人员把宝宝带出来时,孩子似乎有东西哽在喉头里,然后吐出一些液体。我还没开始喂他奶吃,怎会如此?
      你的宝宝有长达九个月的时间生活在羊水中,那时他还无法像我们一样直接呼吸空气,而是吸进一些液体。虽然在出生之后,医生护士清理了他的呼吸道,但仍可能有些残留的液体或是黏膜在他的肺里,所以他以他的方式排出这些东西——这种现象完全正常。

  • Capability

    • 婴儿不可忽视的7种能力

    • 新生儿的眼对光反应敏感,特别喜欢看脸的外形,2周内的新生儿己能区别出妈妈与爸爸的脸外形。他们看东西的最好距离约20厘米,相当于母亲抱婴儿喂奶时母亲脸和婴儿脸之间距离。新生儿调节视焦距能力差,东西距新生儿太近或太远,他们均看不清楚,只看到模糊影。所以要引出新生儿看东西的能力必须将物体放在距婴儿眼约20厘米左右的距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生后3~4个月,婴儿4个月才有调节视焦距的能力。
      如果你想观察新生儿看东西的能力,首先要学会敏锐地认识新生儿的觉醒状态。有的新生儿的机敏觉醒时间是很短暂的,必须善于抓紧时机。这种状态常在吃奶后1小时左右容易取得,因为状态变化和睡眠周期有关。  最好不要在刚吃完奶以后,因为这时婴儿很困,睡得很熟,不易叫醒。也要避免第二次喂奶前,因为这时小儿被叫醒后很饿,想吃奶,容易哭闹。其次,室内光线不能过亮,因为强光使新生儿睁不开眼。为了能引出新生儿视觉的出色表演,应使新生儿有一个舒适的体位,最好你采取坐位,将婴儿半卧抱在膝上,你拿一个颜色鲜艳的玩具以引起他的注意,或使他看你的脸。如果你将物体轻轻摇动,更能引起新生儿的注意。

    • 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宝宝光临人间不久就会东张西望,眼睛还会追随红球或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动。
      生后12-14天、26-28天的新生儿,在看红球、听格格声这两项行为方面较生后2-3天的新生儿有明显长进。生后2-3天的婴幼儿虽能看红球,但头和眼球只能在水平方向移动,到12-14天特别到26-28天时不少新生儿可随着红球转动。
      如你能掌握此规律,你就可以在哺乳后抱起宝宝,眼和眼接触(最佳距离是20厘米),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移动面部,宝宝的头和眼球就会随着你而转动,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意义却重大。正如美国学者文尼柯茨博士所说:“‘最早的母亲关注’对幼儿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一个能提高敏感性的时期,在生后要持续几个星期,可以为形成你宝宝的个性、展开智力发育及感觉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 有些医生用红外照相技术发现,新生儿看图形时常先扫视图形的外部轮廓,然后看细节。同样,当看你的脸时,先看脸的轮廓,再看眼、嘴等。眼睛是特别能吸引新生儿注视的目标。新生儿不但会注视母亲的脸,而且想用手接触她的嘴,说明视觉和手活动之间已有不寻常的协调动作了。

    • 新生儿的听觉已相当灵敏,因为在胎内早己听惯母亲平时讲话的声音及母亲主动脉搏动声的节律,所以在哺母乳时比较安静,出现亲切感和安全感,而当新生儿哭吵时,只要母亲发声呼唤孩子即能安静,换了父亲的呼唤声就没有同样的效果。新生儿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音。向和声音持续时间,平均出生58小时的新生儿己能区分200和1000Hz的音。

    • 新生儿出生时嗅觉中枢及末梢早己发育成熟。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的香味就会积极地寻找乳头。

    • 新生儿的味觉已发育很完善,对不同的味觉产生不同反应。出生仅2小时就能对味觉进行分辨,对微甜的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还能区别不同浓度的糖溶液。出生最初几天女婴比男婴更喜欢甜味。

    • 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的灵敏性,尤其在眼、前额、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

    • 新生儿两手握拳很紧,在俯卧位时能抬头l—2秒钟,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扶新生儿直立时,两下肢稍能负重,出现踏步反射及立足反射。

    • 当宝宝处于安静觉醒状态时,距离宝宝的面部约20~25厘米,母子互相注视着,母亲聚精会神地看着孩子,孩子也在目不转睛地望着妈妈的脸。
      首先,尽可能地伸出你的舌头,慢慢地重复伸出舌头,每20秒钟一次,共6~8次,然后停止。如果宝宝继续看着你的脸,常常可能在嘴里移动自己的舌头。开始时,朝着一侧面颊移动,大约 20~30秒钟后,舌头将慢慢地出现在嘴边。最后,有的宝宝能很快地将舌头伸向嘴外。
      伸出舌头,对新生儿来说,就像玩游戏一样。当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面部时,如果你伸出你的舌头,宝宝就能模仿。但也有些新生儿不喜欢玩这个游戏。

    • 模仿能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宝宝呱呱坠地时他就能模仿成人的行为。只要你反复做同一个动作,如张嘴、伸舌、生气、微笑、噘嘴等,你的宝宝就会蠕动小嘴,模仿你的动作。模仿能力是促进爸爸妈妈和宝宝早期交往、发展良好关系的前提和条件。

    • 新生儿有哪些特有原始反射

      • 觅食反射;
      • 吸吮反射(3至4个月消失)
      • 握持反射(3至4个月消失)
      • 拥抱反射(5至6个月消失)
      • 踏步反射(1至2个月消失)
      • 牵拉反射
  • Illness

    • 让妈妈虚惊的“宝宝病”

    •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第3天开始。这是由于胎儿生活在母亲子宫内时氧气不够充足,用增加红细胞来输送氧气给各个器官、组织就成为必要的机制。当婴儿出生后,自然环境中的氧气充分,无需那么多红细胞携氧,多余的红细胞就必然要被处理掉。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皮肤发黄的“未结合胆红素”是要靠肝脏中的酶的作用变成“结合胆红素”才能排出体外。而新生儿的肝酶不成熟、肠道内菌群尚未建立、胎粪排泄慢等原因使得“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迅速地结合、转运和排泄,最终造成孩子黄疸。足月新生儿60%左右,早产儿80%左右都会出现这一现象。但生理性黄疸一般7~10天会自行消失,家长无需着急。
      吃母乳会导致黄疸吗?

    • 新生儿头部血肿

    • 新生儿肚子大正常吗

    • 罗圈腿

    • 新生儿身上的“胎记”

    • 正常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窝稍显湿润或有少许分泌物,用酒精或盐水清洁后,一周内便干燥。如经上述处理,脐部仍流水不止,属异常现象,应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处理。
      新生儿脐部流水,最常见的情况是脐炎,表现为脐窝内有脓性分泌物,稍重者有脐周红肿、疼痛。严重者可继发门静脉炎,这是因为新生儿脐静脉尚未完全栓塞,患脐炎后细菌经脐静脉进入体内,致门静脉感染栓塞,这样有可能成为孩子成年后门静脉高压症的一个诱因。因此,对婴儿的脐部一定要高度重视,您的孩子情况有些异常,应带他到医院就诊,绝不应掉以轻心,以免耽误治疗。

    • 我发现我宝宝的眼睛经常出现斜视,这怎么办啊,我的宝宝难道是先天斜视吗?
      新生宝宝常常在集中看什么东西的时候表现出斜视,让妈妈紧张一番。其实这是因为新生儿眼部肌肉尚未成熟的缘故,到了五六个月以后,这种斜视情况会自然消失。

    • 宝宝有时会出现下巴微颤的现象,哭的时候更明显,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的缘故。这种现象很快就会消失,妈妈不必担心。

    • 我家宝宝的小脸上布满一些小白点,这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能不能刮掉呀?
      宝宝脸上的这些小白点是由于不成熟的油脂造成的,也许会布满宝宝全身。不过妈妈不用担心,这种现象几周之内会自动消失,千万别自行去刮去挤,否则很容易引起感染。

    • 新生宝宝呼吸时为什么嗓子发响

    • 我发现宝宝的舌头有点发白,这不是什么疾病吧?
      新生宝宝的舌头发白主要是因为喝奶的关系,妈妈不必大惊小怪;不过如果宝宝同时还拒绝吃奶,妈妈就应该请医生帮忙清洁宝宝的口腔,宝宝可能得了鹅口疮,这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

    • 当宝宝张大嘴巴啼哭时,我注意到他的牙龈上有些白白的鼓起的小块,宝宝不会这么快出牙吧?
      通常这些小鼓起只是充满液体的囊肿而已,而且它们很快就会消失。另外,还有的宝宝脸颊内侧或牙床上有像乳渣那样的白色小斑点,这是由于沾上了一种霉菌,据说有20%产妇的产道里有这种霉菌,是宝宝在出生时带出来的。

    • 宝宝一出生就有牙/过早萌出的乳牙
      当我看到我的小宝贝一出生就长了两颗前齿时,我很吃惊,不知是福是祸。有的牙科医生说应该拔掉才是,真让人不知所措!
      某些宝宝会带着一两颗牙来到世上,一般是长出下门齿,因此吮吸妈妈乳汁时多半会咬疼妈妈的奶头。这种过早长出来的牙齿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乳牙,一种是多余的牙。真正的乳牙牙根很深,而多余的牙是歪斜而且活动的。妈妈要请牙科医生鉴别,如果是多余、活动的牙,最好拔掉。

    • 兔唇

  • Examination

  • Food

    • 最佳喂养时间 孩子出生后半小时左右为首次喂奶的最佳时间。
      母亲产后半小时内就应开奶。理由有三:一是初乳是初生宝宝最适宜的食物,含有高度浓集的营养素和预防疾病的免疫球蛋白,可兼收补充优质营养与增强抗病力之双重功效;二是喂奶可刺激母乳分泌,进而促使子宫恢复,减少出血,加快母亲产后复原;三是小宝宝出生后20~30分钟的吸吮能力最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吸吮刺激,将会影响以后的吸吮能力。

    • 新生儿出生后,产妇可暂时无充足的奶,但挤压奶头可见有较清的奶水溢出,此奶称为初乳,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抗体,能提高新生儿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无需添加奶水。
      若在炎热的夏天,出汗多时,可用小匙少量喂点水。如果新生儿出生后,就用奶瓶喂奶粉,不但使新生儿得不到产妇初乳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而且,吸吮橡皮奶头要比吸吮母乳省力,若改为母乳喂养时新生儿则出现乳头错觉,有拒奶、烦躁等现象,造成母乳困难,使产妇奶胀而诱发乳腺炎。久之不吮,还可使产妇乳汁减少。

    • 让小宝宝24小时留在你的身边,因为宝宝的存在能给乳汁分泌以最好的刺激,确保乳汁足量。

    • 新生儿最好的喂养方式就是母乳喂养,对宝宝来说,母乳能给他们最好的营养,而且新生儿一天的喂养次数大约在7~8次。宝宝食量大了之后,可以给他加喂婴儿奶粉,但还是以母乳为主。

    • 宝宝为什么吐奶

    • 新生儿的大小便:生后3~4天新生儿就不再排黑糊糊的胎便了,取而代之的是黄色糊状大便。这告诉我们:①胎便排尽了;②孩子肠道通畅无阻。

    • 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应排出第一次小便。开始时尿量少,以后逐渐增多。每日小便可达10~15次,每次尿量约20毫升,为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无异味。
      有的新生儿由于吃奶少或体内水分丢失多,而出现尿少。在这种情况下可让婴儿多吸吮母乳(人工喂养儿注意喂水),尿量会多起来,一般每日排尿不应少于6次。
      如果新生儿尿的次数明显减少,尿的颜色异常(红色或深黄色)、气味异常(有臭味、霉味),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 新生儿的神经控制能力很弱,因此进食以后会频繁尿湿,父母要经常用手伸进婴儿的尿布中,查看是不是尿湿了,及时给宝宝更换尿布。在换尿布时,动作尽量要轻柔,而且要保证手的温暖,不要给宝宝冷的刺激。

    • 换纸尿裤时最好避开脐部。把纸尿裤盖在刚出生的宝贝脐部上,使脐部被尿液污染,造成感染。

  • Sleep

    • 出生后的新生儿具有一定的生活规律:一日之内90%的时间处于睡眠,觉醒时间总共才2-3小时,新生儿不断地进行着睡眠——觉醒周期,以每30—60分钟循环一次。此周期包括六个状态:深睡、浅睡、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及哭。
      当新生儿觉醒不哭时,他会在一定的规律下运动,约1分25秒完全没有活动,紧跟着会突然发生运动。当新生儿处于活动觉醒状态时,每1—2分钟连续发生着活动——安静周期。

    • 一般新生儿一昼夜的睡眠时间为18~20个小时,一天之中,他们基本上都在睡觉,睡眠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的生长,而且睡眠的时间长短和质量好坏,某种程度上会决定宝宝的发育良好与否。
      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没有白天和晚上的概念。他需要一天24小时睡觉和吃奶,这样才能正常发育和成长;因此白天和晚上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总的说来,新生儿每24小时大约会睡16~18小时;他通常会一口气睡上2~4小时,然后饥肠辘辘地醒来。刚开始的时候,他会不分昼夜地吃奶,但是他逐渐就会在晚上睡得稍微比白天的时候时间长一些。
      你可以开始教你的宝宝白天和夜晚是不同的,你应该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表现来让你的小宝贝懂得区分这两个时间段。在白天,当你给孩子喂奶的时候,要多同他说话,要让整个气氛轻松愉快。而到了晚上,尽量将声音放低或保持安静。将灯光调低;最终他会开始明白并在晚上的时候睡得更多的。
      记住,如果你是母乳喂养的话,你体内的激素会重新调整你的睡眠模式以适应小宝宝的生活规律。如果你顺从这一变化的话,这些激素会让你不会有睡眠不足的问题。白天当孩子睡觉的时候你也应该小睡片刻。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睡眠时间会稍微长一点,因为配方奶粉会在他们的小胃里停留的时间稍微久一点。不过总的来说,吃配方奶粉的孩子和母乳喂养的孩子睡眠模式大同小异。

    • 当你的小宝宝还在你子宫里的时候,你走路时候产生的运动感会让他安静下来并很快入睡。所以新生儿仍然喜欢轻轻的摇晃和摆动,这一点也不奇怪。把他包裹在包被里,同样也可以让他产生又“回家”了的感觉。不少的婴儿还会从音乐声中找到平静。但是要记住:应该一天24小时每隔2~3小时就喂他一次。
      宝宝睡眠时也要注意很多细节,保持尿布的干爽,注意睡眠的姿势,没有强光刺激,不要盖过厚的被子等。

    • 新生儿初生时保持着胎内姿势,四肢仍然屈曲,为了帮助他们把产道中咽进的一些水和粘液流出,在生后24小时以内,仍要采取低侧卧位。侧卧位睡眠既对重要器官无过分地压迫,又利于肌肉放松,万一婴儿溢乳也不致呛入气管,是一种应该提倡的小儿睡眠姿势。
      但是,新生儿的头颅骨缝还未完全闭合,如果始终或经常地向一个方向睡,可能会引起头颅变形。例如长期仰卧会使孩子头型扁平,长期侧卧会使孩子头型歪偏,这都影响外观仪表。正确的做法是经常为宝宝翻身,变换体位,更换睡眠姿势,吃奶后要侧卧不要仰卧,以免吐奶。左右侧卧时要当心不要把小儿耳轮压向前方,否则耳轮经常受折叠也易变形。

    • 我怀疑我女儿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即使睡得好好的,她也会突然四肢抽一下,仿佛受到了很大的惊吓,这种情况正常吗?
      这叫做惊吓反射(Startle refles),也叫莫洛反射(Moro reflex)。有的婴儿这种反应轻些,有的则厉害一些,也许是因为突如其来的一个声响,或是被猛然抱起,原因也可能不很明显。宝宝的反应是躯体僵硬,四肢同时伸展,小拳头张开,膝盖拱起来;随后又立即恢复原本蜷缩的姿态。这对健康无碍,宝宝大一些这种情况就会消失,因此妈妈不必担心。

    • 我的出生仅一周的宝宝,在他睡觉时细听会有一种“吱吱”的响声,是宝宝的嗓子出问题了吗?
      婴儿出生后1周左右,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很多情况。宝宝呼吸时,嗓子会发出一种"吱吱"的声响。由于每呼吸1次就发出这种声响,母亲就很担心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其实,这种声响并不是总有,当宝宝哭、发怒时就严重些,安静时就很轻微。倘若啼哭的声音并不嘶哑,吃奶很好,精神也好,也不发烧,就是去看病,医生也会告诉你一切正常,因此不必担心。
      这种声音是由于宝宝的喉头很软,每当呼吸时喉头的一部分就变形,由于变得很窄就发出这种声音。数日后,柔软的喉头逐渐变硬,声音就消失了。也有的孩子要到半岁以后才好,大多数宝宝1岁左右就基本没有这种现象了。

  • Clothes

    • 新生儿的内衣应选择纯棉织品,中国人常常给新生儿穿纯棉的小和尚领内衣就很好,贴身包裹的小包被也应选择纯棉织物作被里。这样的制品通气和保暖性能俱佳,对孩子皮肤刺激小,还可以减少过敏。到底穿多少,包多厚,这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一般穿上内衣,包裹一层棉毯,顶多再盖个薄被或放入睡袋就够了。监测穿着是否合适可以看孩子的神态,摸摸手足是否暖和,还可以测量体温。在衣着问题上忌穿着过多,包裹过严。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够健全,过厚过严的包裹会造成散热困难,导致体温过高。这种包裹还会影响新生儿的四肢、胸腹部的运动,对孩子的生长和发育均会造成不良影响。

    • 最好还是给新生儿穿上纯棉制品的、小和尚领的内衣;裹上尿布,注意不要遮盖脐部,以免尿湿污染;外面裹上薄棉毯;上边再盖一层被或将孩子放入睡袋。关键是裹薄棉毯时,要将孩子放在毯子对角线上,先将一侧毯子角提起向对侧包住孩子,折转放在孩子身下,再将另一侧按相反方向折转后放于孩子身下,足部多余的毯子角折回放于臀下。这样包裹后,孩子既能保持安静的睡眠,又可避免包裹过严引起的弊端。

    • 中国人多少年来都习惯把新生儿用布、毯子、夹被、小棉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有时,为怕孩子手脚乱动打散了包裹,还要用带子或绳子捆绑起来。这种包裹方式最终把新生儿裹成一个长长的小包裹,我们称之为“蜡烛包”。现代育儿专家则认为打“蜡烛包”存在许多弊病:

      • 孩子越小,生长越快。严实的包裹不但限制手脚运动,还限制了胸廓的运动;既限制了孩子体格生长,又限制了肺的功能发育。

      • 孩子的四肢运动受限制,会妨碍大脑发育。感知觉是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包裹过严恰恰使孩子减少了获得这些刺激的可能性。

      • 在拉直下肢时,稍不注意会造成孩子髋关节脱位,而在襁褓中不易发现,等学站、学走时发现孩子跛行已经晚了,早已对孩子形成了伤害。

      • 不经常打开包裹,孩子容易形成尿布疹、脐炎、皮肤感染、褶皱处糜烂等。这与通气不良,清洗少,皮肤表面不干净,细菌容易滋生有关。

    • 有的母亲用一床小的棉垫子,将伸直的两下肢包起来,再结结实实地捆上带子。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发生“罗圈腿”。其实这样做并不起作用。因“罗圈腿”发生的原因是体内缺乏维生素D和钙。相反地这样做倒可引起新生儿髋关节脱位,因为将两下肢硬拉直,并用力捆绑后,使大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而使股骨头从髋臼中脱出来,并且也可影响髋臼的发育。另外包裹太紧,容易出汗,刺激皮肤,使汗腺口堵塞,发红,严重时发生皮肤感染。

  • Skin

    • 新生儿出生经产道时,细菌有可能污染眼睛,所以要及时点眼药水。新生儿眼部清洁时,应用消毒棉球、洁净水从眼内向外轻轻地擦拭。

    • 鼻部有干痂时,可用少量水或油润湿后用布捻取出,不要用棉签去抠。

    • 口腔护理:①不可擦“马牙”。②不可用棉签硬擦“鹅口疮”。正确的方法是:局部涂制霉菌素鱼肝油,每日3~4次,4~5天即可根治。

    • 新生儿皮肤很娇嫩,局部防御机能差,故很容易受损伤,且受伤处也容易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轻则引起局部感染发炎,重则可能扩散至全身(如引起败血症等)。
      因此,这段时期的新生儿其皮肤的清洁卫生很重要,头、颈、腋窝、会阴部及其它皮肤皱褶处应勤洗并保持干燥,以免糜烂。每次换尿布后,特别是在大便后应以婴儿护肤柔湿巾清洁臀部,再用护臀霜涂抹,以防发生尿布疹(即红臀)。

    • 脐带没脱落,不能放水中洗,以免脐带感染。
      先洗上身并包好下身,用左肘部和腰部夹住小屁股,左手臂托住背和头,拇指和中指分别堵耳,用小巾沾水轻拭洗。顺序:上身 脸----眼----耳----颈下----前胸----后背-----臂和手。
      下身(上身包裹,头靠在左肘窝,左手握左大腿)臀部----腿----脚。
      洗完----擦干----爽身粉----润肤露----肚脐(擦干、消毒、脱碘)----穿衣服----垫尿布----结束。

    • 如何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
      在脐带脱落前,要保持脐部局部清洁和干燥,尤其要注意垫尿布时让出脐部,以免被尿液浸泡、污染。而当脐带脱落后仍应注意保持干燥;当有渗出物或渗血时,可用沾过75%酒精的消毒棉签擦拭脐根部,这样既可消毒杀菌又可保持局部干燥。以前曾有人用龙胆紫液涂脐部来作脐部处理,虽然也起到消炎干燥的作用,但结痂下的化脓感染容易被掩盖,现在这一方法已不再使用。

  • Intelligence

    • 新生儿具有很多与生俱来的能力,视觉、听觉、触摸觉,所以当你和小宝宝用语言,或是视线和他交流的时候,他会感受到,并且和你作出呼应,家长适当的逗弄会促进宝宝这些感觉的发展。

    • 抱孩子其实是和宝宝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他们会有安全感。但是抱新生儿时要注意姿势,爸爸妈妈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脖子和后脑勺,另一只手托着他的臀部,宝宝的身体微微弯曲。

  • Personality

    • 很多人认为,如同动物界的母子相亲关系一样,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然,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实践证明,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Resume Research Publications Learn&Teach Reading List Life Links

 

Last Update: 3/22/2006